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化后企业发展对策思考
发布时间::2018-05-30  来源:   浏览次数:   字体大小:【
  前不久,国家相继出台了2018年小麦、稻谷最低收购价,今年生产的小麦每斤降低0.03元,早籼稻、中晚籼稻和粳稻,每斤降低0.1-0.2元,这是近年来粮食收购价格下调幅度最大的一次。
  粮食购销价格市场化后,粮食企业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按托市价收购农民余粮,收购量、经营量、库存量都将发生新的变化,“一统天下”的粮食购销格局将被打破。面对新的政策调整,粮食企业如何抢占市场先机,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,适应粮食市场价格变化,拓展新的经营业态,做大做强做优,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。笔者结合多年基层粮食购销企业运行的实际,认为下一步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发力。
  一、注重发挥粮食企业的信息优势,在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食品种方面起导向作用
  一要通过提升粮食品质在市场销售中真正体现优粮优价。当前,我国粮食的供求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,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大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。粮食企业一定要在推进农业供给侧中发挥职能作用,把精品农业摆在突出位置,通过定期发布市场供求信息,以“代供种”为抓手,引导农民调优品种结构,调精品种结构,调高产业结构,让消费者从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,促进农业供求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实现平衡。
  二要通过订单收购体现优粮优价的引领示范作用。目前,一些地方优质小麦、稻谷价格依然坚挺,这就传递一个信号,今后农民种粮不能一味追求产量,调好结构、调优品种,才能更有赚头。现在人们不仅要吃饱,还要吃好,吃得放心,需求升级了,有效供给跟不上。粮食企业在普通粮食品种销售上,避免与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市场,要在优质粮食购销方面抢占先机,运用订单形式收购优质小麦、稻谷,让农民在种粮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,确保好粮卖个好价钱,增加农民种粮收入。定单种植、优质优价是一种互惠互利关系,合作双方必须都要讲求诚信,共担风险,守法经营,增强合约意识,通过提前预付定金,履行优质粮的代收、代储、代销,做到共担风险、共享利益。
  三要通过抓源头选良种向广大粮农推荐优良“种子”。俗话说:“好种产好苗”。品质优、口感好的良种即使价格高一些,现在农民也能接受,这样产出的优质粮比普通粮价格高的多。这就要求粮食企业在市场需求下,代供种服务要根据市场销售情况,紧跟市场变化,及时发布种业供求信息,提高消费者偏爱的色泽好、口感佳、绿色环保的优质品种。要让种粮农民了解卖得好,才能种得好,知道粮食卖得好了,种就不是问题,不能一味追求高产,而应更多地体现品质。
  二、注重发挥粮食企业仓储优势,在搞好收储业务方面要扩大经营范围
  着力搞活粮食购销。一要立足多收快收,多掌握粮源。主动与有关乡镇、村组,以及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、种田大户搞好对接,签订粮食产销合同,从而有效吸引粮源。同时与基层收购库点在代购代储、委托收购、委托代购等方面扩大合作形式,力争多布点,多收购粮食。二要搞好即购即销,快进快出。做到随行就市组织小麦、稻谷收购,选择客户组织外购外销、即购即销,拓展粮食经营总量。三要协调收购要素,服务生产主体。协调仓容、器材、资金等收购要素,创新灵活的收购服务体系,在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生产主体整晒场地、检测手段、烘干力量、仓储条件、整理设备配备不足的情况下,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、解除困惑。
  着重加强产销合作。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粮食产销合作项目,重点到上海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粮食主销区推荐“好粮油”产品,签订粮食产销合作协议,为本地优质粮油产品走出去搭建新的平台。通过与主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,提高各类产销合同履约率。利用主销区在粮产区建基地,掌控粮源的有利时机,争取主销区储备计划,发挥本地粮食仓储的存储功能,为销区多储粮、储好粮。
  着眼强化储备粮监管。除按规定承储国家、地方储备小麦、稻谷计划外,还可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备,以备应急之需。健全各项制度,开展“党员示范仓”、“职工红旗仓”活动,引入争先创优竞争机制,提升科学保粮水平。强化地方储备粮轮换和库存监管,确保库存储备粮数量真实,质量可靠。在储备粮采购、轮换等重点环节上,按照“公开、公平、公正”的原则组织竞价,防止暗箱操作,把廉洁自律贯穿整个储备粮监管工作全过程。
  着手搞好仓储物流中转。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后,企业转型转产要以粮食储备库为基础,建设集粮食收购、储存、中转、加工、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物流园,逐步向周边县乡辐射,扩大地区影响力。按照“产权清晰、权责明确、政企分开、管理科学”的要求,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,创新管理方式,运用传统的行业管理手段,守住管好“天下粮仓”。
   三、注重发挥粮食企业的加工优势,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方面助农增收
 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,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延长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、完善利益链为重点,是新时期粮食企业壮大新产业、发展新业态的重要举措。粮食系统过去有传统的购、销、调、存、加等收储管理环节,要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使产业链、价值链呈现前延后伸融合发展的态势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,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,也能发展壮大企业。要改变买原粮、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模式,打造从田头到餐桌全程产业链条,以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、绿色、营养的消费需求为宗旨,形成健康、营养、安全的中高端面粉、大米消费偏好。目前,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消化期,承受着价格“天花板”和成本高的“地板”双重挤压,如何疏通“稻贵米贱”的死穴,解决制约农产品加工的瓶颈问题。为此,国家应从宏观政策的层面上,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。在产业政策上,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种自然延伸,不断加大投入,享受国家对农业基础产业政策的同等待遇。要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,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,使其真正成为为耕者谋利、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,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。地方财政要适当提高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贴标准,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,建设农产品定向生产基地与发展农产品加工统一起来,一并规划,配套建设,使之生产出更多营养安全、美味健康、方便实惠的食品和质优、价廉、物美、实用的农产品加工产品。
  四、注重发挥粮食企业的人才优势,在“藏粮于技”方面服务农民科学保粮
  粮食企业经过多年改革已初步形成了一县一企的运行模式,保留了一批技术业务骨干人才,近年来,通过参加校园和社会招聘等形式,不断补齐人才建设的短板。经过组织检验员、保管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培训,以及专业技能选拔大赛,较好地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,通过建立业绩、品德、知识、技能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考核机制,初步形成了人才招得进、用得上、留得住的良性运行态势。这些人才在建设智慧粮库、科学保粮、安全储粮信息化、自动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粮食收购价格市场化后,粮食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除帮助农民做好产前、产中、产后服务外,还应在“藏粮于技”、科学保粮方面搞好精准服务,助农补齐保粮知识断层,减少农民产后储粮损失。
朱芒生
【打印本页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关  闭】
主办:江苏省www.b82.com
主办单位:江苏省www.b82.com 承办单位:江苏省盐城市粮食行业协会 电子信箱:yclsj666@163.com
备案号:苏ICP备09042975号 技术支持:南京南大尚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